关注最新就业政策
政策文件
就业动态
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助力毕业生就业
国家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。为鼓励毕业生投身基层,对于参加西部计划、三支一扶、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的毕业生,国家提供生活补贴,对于服务期满人员还给予考研加分、优先录取等政策倾斜。对于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企业,也通过税收减免、社保补贴等政策,激励企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岗位。同时,在创业扶持上,国家为有创业梦想的毕业生提供低息贷款、创业培训等支持,助力毕业生开启创业之旅。
各地政府也会出台具有地域特色的就业政策。一些地区为吸引人才,给予毕业生落户优惠政策,解决他们在就业城市的户籍问题,同时还提供住房补贴、生活补贴等,缓解毕业生的生活压力。部分省市设立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,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奖励,鼓励他们在当地长期发展。还有些地区针对特定行业,如新兴的人工智能、新能源等产业,出台专项人才政策,为相关领域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。
如何获取就业政策
毕业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最新政策。教育部、人社部等国家部委会推出政策文件,可关注各部门官网、政务新媒体等官方渠道,获取最新国家政策。其次,可以浏览各地教育部门、人社部门、人才服务中心等官方网站,了解当地的就业政策。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也会及时整理和传达政策信息,毕业生可通过学校官网、公众号、就业信息网获取。还可以前往“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”或关注“大学生就业资讯”公众号,获取相应政策信息。
积极参加招聘活动
主动参加校园招聘会、宣讲会
在求职过程中,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是获取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。线下招聘活动通常包括各类招聘会、企业宣讲会,是求职者与招聘方面对面交流的好机会。毕业生要提前密切关注学校的招聘信息,了解招聘会和宣讲会的时间、地点以及参会企业名单。参加前,务必多打印几份简历,以便在交流时能更好地向招聘方展示自己。参加活动时,要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。
利用好线上招聘
线上招聘是求职的主流趋势,除了关注传统招聘网站外,还要关注企业的官网、官微,一些企业会建立官方微信群或QQ群等沟通交流方式,求职者可以申请加入获取更多信息。近年来兴起的“直播带岗”等新型招聘形式也备受关注,求职者可以通过观看直播了解企业文化、岗位需求等信息,并通过直播连麦进行互动沟通,同学们可以主动了解这些机会,积极参与其中。
招聘活动注意事项
在参加招聘活动时,求职者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,有针对性地选择参加。不盲目跟风,看到招聘活动就去参加,而是要根据自己的专业、兴趣和职业规划,选择与自己匹配度高的企业和岗位。同时,要提前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和岗位要求,准备好相应的求职材料,提高求职效率。在与招聘人员进行交流时,面带微笑,注意使用礼貌用语,给招聘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。
提升求职应聘技巧
做好秋招复盘
求职时遭遇失败很正常,但是失败后一定要反思总结才能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,而不是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跌倒。对于参加过秋招的同学,要认真复盘秋招经历。分析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,比如哪些面试表现得到了面试官的认可可以继续保持,哪些问题回答得不够理想需要改进。总结投递简历的经验,了解哪些企业和岗位更适合自己。对于秋招经验较少的同学,也可以向学长学姐请教经验,提前了解求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。
学习使用AI工具
生成式AI推出以来,飞速地产生了各种应用形式,招聘市场上对于人工智能也早有尝试,如今,许多企业通过AI筛选简历、使用AI来进行面试初筛等。求职者要学会应对这些新的招聘形式,同时也可以使用AI工具来提升自己的求职技巧。利用 AI 简历优化工具,可以分析简历中的问题,并给出优化建议,让简历更符合招聘要求。在面试准备阶段,AI 面试模拟工具可以模拟各种面试场景,帮助毕业生熟悉面试流程,提高面试技巧。
防范警惕招聘陷阱


常见陷阱要关注
招聘陷阱类型多样,常见的有境外高薪诱骗、传销、黑中介、刷单诈骗、付费内推、培训贷、猫腻合同、假试用、扣证件、虚假信息等。当然,许多诈骗案件都存在一些共性,例如,诈骗者通过夸大薪资待遇和福利、承诺轻松的工作环境来吸引求职者,但实际上这些承诺都无法兑现。此外,他们还可能要求求职者支付各种费用,如培训费、押金等,或者以非正规的方式进行面试和录用,骗取身份证、银行卡等信息。诈骗分子得手后,都会快速收割逃离,如注销账号、关闭网站等,导致受害者维权困难。

防范诈骗注意事项
为了防范招聘诈骗,以下事情值得关注:①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财务安全,不轻易泄露银行卡、支付宝密码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以及身份证号码等敏感信息;②仔细甄别招聘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,对于薪资过于优厚或岗位职责模糊不清的招聘信息保持警惕;③通过企业官网、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(https://www.gsxt.gov.cn/)等渠道核实企业真实性和合法性;④坚决拒绝企业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的要求,正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会向求职者收费;⑤在遇到可疑情况时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或寻求法律援助。